打开房产APP,一半是“直降20万急售”的红色标签,一半是“挂牌180天无人问津”的灰色备注;身边的朋友有的连夜签了购房合同,说“利率低到不敢信”,有的攥着首付犹豫再三,怕“买完就跌成冤大头”。
2025年的楼市,就像个让人看不懂的“迷局”:截至9月底,全国二手房挂牌量已经飙到730多万套,南京这类城市的挂牌量甚至比之前暴涨了322%,光是成都、武汉这两个城市,挂牌量都突破了20万套。另一边,房价确实在回调,全国二手住宅价格较2024年末降了2.6%,三四线城市更是跌了3%,不少核心城市的房价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。
更纠结的是政策的“暖风”一直吹:超120个城市优化了限购,30多个核心城市首付比例降到20%起,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才3.25%,住建部还明确说要加大支持力度,退税、降契税的政策一茬接一茬。
一边是“卖不掉”的房源积压,一边是“送上门”的政策红利,刚需族彻底犯了难:这“车”到底该不该上?是趁着价格和利率的“双低位”果断抄底,还是再等等看有没有更合适的机会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,用真数据、实政策给刚需族指条明路。
现状:730万套挂牌背后,是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分化
展开剩余82%先别被“730万套”这个数字吓住,楼市早就不是“一刀切”的行情了,现在的真实情况是“有人欢喜有人愁”,分化得厉害。
先说“冰”的一面,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非核心资产。有个中西部县级市,上半年新房成交套数直接降了23%,房价从5800元/㎡跌到4900元/㎡还是卖不动。更夸张的是部分三四线城市,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50个月,也就是说就算不再建新房子,按现在的销售速度,卖完库存得花四年多。这些地方的“老破小”和远郊房更惨,挂出去大半年没人问,有的甚至出现“80万买的房,50万都卖不掉”的窘境。
再看“火”的一面,核心城市的优质房源依然抢手。上海黄浦区的豪宅开盘半小时就售罄,单价最高卖到32.68万元/㎡;武汉光谷、长沙梅溪湖这些产业集中的板块,配套成熟的次新房“挂牌即带看”。数据也能佐证,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降幅已经收窄,上海更是逆势上涨,8月新房价格同比涨了5.9%。说白了,现在不是“楼市好不好”的问题,而是“哪个城市、哪个板块的房子好不好”的问题,选错了可能砸手里,选对了依然能稳住。
利好:政策“大礼包”落地,购房成本降到历史低位
对于刚需来说,2025年最实在的优势,就是政策给的“真金白银”优惠,购房成本已经降到了近十几年的最低点。
首先是贷款成本“腰斩”。2018年的时候,首套房贷款利率还高达5.6%,而2025年6月,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已经降到3.31%,部分城市甚至低至3.25%。咱们算笔实在账:买一套150万的房子,首付30万,贷款120万分30年还,2018年要还133万利息,现在只需要还69万,整整省了64万!这钱够给孩子攒几年教育费,或者换辆不错的车了。公积金政策也跟着松绑,很多城市最高额度提高了10万-20万,夫妻双方一起贷能到80万-100万,首付压力小了一大截。
其次是各种“暖心补贴”扎堆。西安、成都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,买房直接给2万-5万元补贴;杭州、南京允许“卖旧买新”的家庭享受首套房贷款政策,置换成本低了不少。住建部还明确推出了换房退税、下调契税税率的政策,连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划分标准都取消了,进一步降低了交易门槛。这些政策叠加起来,刚需买房的“入场费”比前几年少了很多,难怪有人说现在是“政策红利窗口期”。
顾虑:观望的底气,藏在“不确定性”里
但为啥还有很多刚需不敢下手?说白了,大家怕的不是“现在贵”,而是“买完跌”,这些观望的底气,其实都来自市场的“不确定性”。
最核心的顾虑是“房价到底触底没”。虽然现在很多城市房价在降,但谁也说不准会不会继续跌。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还在环比下降,北京、上海都跌了1%左右;三四线城市更是没底,有的已经比峰值跌了三分之一,却看不到止跌的迹象。刚需族最怕的就是“刚交完首付,房价就跌了10万”,毕竟这笔钱是攒了大半辈子的血汗钱。
还有个现实问题是“现金流安全”。现在就业压力不小,大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没那么稳了。北师大有个测算,房价跌10%的时候,高杠杆家庭的资产缩水幅度是普通家庭的3倍。如果月供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过50%,一旦遇到收入波动,很容易陷入还贷危机。而且房子是“不动产”,真遇到急事想变现,现在二手房成交周期普遍要半年以上,远不如现金灵活。
另外,“烂尾风险”也没完全消失。虽然现在优先推荐买现房,但不少刚需预算有限,还是得考虑期房。如果不小心选了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,很可能面临“钱房两空”的风险。这也是为啥现在大家更认央企、国企开发的项目,哪怕贵一点,买个踏实。
决策:刚需别纠结“抄底”,重点看“这三点”
其实对刚需来说,纠结“是不是最低点”没啥意义,毕竟买房是为了住,不是为了炒。2025年到底该不该买,不用听太多“崩盘论”或“涨价论”,重点看这三点,答案自然就出来了。
第一,先看“城市和板块”,别买“错地方”。曹德旺都提醒过,未来五年房子的投资黄金时代结束了,选错地方可能亏掉10年积蓄。刚需买房一定要盯着“核心城市、核心板块”:优先选一线和强二线城市,比如北京海淀、上海浦东这种产业集中、人口净流入的地方;板块要选地铁3公里内、有学校和商业配套的,房龄最好不超过10年,90-120㎡的户型流动性最强。像三四线城市的远郊房、没有物业的老破小,就算再便宜也别碰,很可能变成“卖不掉、租不出”的烫手山芋。
第二,算清“财务账”,守住“安全线”。买房不是“咬牙凑够首付”就行,得确保长期能扛住。核心是控制月供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,最好别超过35%,最多不能超过50%,还要留够至少能覆盖2年月供的应急储备金。首付尽量多凑点,能付50%就别只付20%,杠杆越低,抗风险能力越强。如果需要掏空“六个钱包”才能凑够首付,或者月供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那不如再等等,别让房子变成“生活的枷锁”。
第三,明确“真实需求”,别被“投机心”带偏。如果是结婚、生子、孩子上学这种迫切的自住需求,而且符合前面说的“城市选对、财务安全”两个条件,那现在可以入手。毕竟房子最终是用来遮风挡雨的,只要价格在承受范围内,能满足居住需求,就不用过分纠结短期波动。但如果是想着“买了之后涨价赚钱”,那最好打消这个念头,曹德旺都说了,别把70%的资产绑在房子上,现在房产的金融属性正在退潮,居住属性才是根本。
说到底,2025年的楼市,没有“非买不可”的绝对答案,也没有“绝对不能买”的禁令。对刚需族来说,与其在“抄底”和“观望”之间内耗,不如花时间选对城市、算清账本、明确需求。政策给了便利,价格到了合理区间,只要选对房子、控制好风险,现在入手既能解决居住问题,也不用太担心中短期波动。毕竟,房子最终的意义是“家”,不是用来赌的筹码,你说对吗?
发布于:山东省实盘股票杠杆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